未来的烦恼——王静
在未来学院,那些看似独有的“烦恼”,实则是学校与学院给予我们的特别呵护——这里不在意分数与排名,而是引导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学术本身与能力培养。
——题记
当我被“新的教育与考核模式”“不唯成绩论”“更多科创机会”等关键词吸引,满怀期待地踏入未来技术学院,准备以全新面貌开启大学生活时,万万没想到,我的“未来”之路竟从烦恼开始……
一、学业首关:海洋物理的挑战
刚大一进入未来学院的时候,课业负担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学习压力蹭蹭地往上涨。周围的同学看起来都学得游刃有余,这让我更加的焦虑。微积分还没入门,就要开始学海洋物理课程。“海洋物理”这四个字让我满是困惑:这门课究竟要学什么?该怎么学?好在课程内容与传统大学物理差别不大,唯一不同的是考核方式。我依然记得赵老师布置撰写SCI文献综述任务的那天,全班同学都在吐槽:才大一就要写SCI文章,老师到底怎么想的?各种不满的声音此起彼伏。
对当时被课业和考核任务折腾得焦头烂额的我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堆积如山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对我学习能力的巨大考验,更在心理上带来冲击,让我在大学起步阶段就陷入深深的迷茫与困惑。但即便心里满是困惑、嘴上抱怨不断,作业总是要完成的。我开始调整心态,和队友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起初,赵老师已经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基本框架,为不知如何动笔的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小组三人深知任务艰巨,立刻开始广泛阅读文献并展开讨论,着手确定论文主题。“定题”本身就困难重重:既要与“物理”相关,又要选择相对前沿的技术。经过大量文献搜索、对比和反复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以“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主题。由于定题耗费了大量时间,我们立刻决定分工合作——根据论文整体框架,将内容划分为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当前挑战及应对对策、未来展望三个部分,每个人负责查找、阅读、总结相关文献,并撰写自己的部分。撰写过程中,我们遇到无数难题:有时在文献库中苦寻关键文献,有时为观点表述争论不休。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更加团结,也让我们在磨合中不断成长。最终,我们成功合并各自负责的内容,并对摘要、前言、结论和英文翻译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圆满完成了文献综述撰写任务。
后来在大二下学期参加的一场数学建模比赛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这段经历的价值。当队友还在为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而发愁时,我熟练地运用撰写SCI文献综述时所积累的经验,从论文框架的搭建到文献的查找、阅读与总结,再到内容的撰写与修改,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游刃有余。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曾经那些让我感到困难重重的事情,只要咬牙坚持下来,就会变成日后的宝贵财富。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困难,而要把目光放长远些,说不定在前方等待我们的,就是一片别样的美丽风景。
时光匆匆,大四回首这段经历时,我心中涌起全新的感悟。首次撰写论文,是刚步入大学的我对“学术”“研究”的初次体验,这个过程充满懵懂、一知半解与痛苦。然而,收获具有延迟效应。文献搜索、阅读、理解和总结的能力,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赵老师布置的这项“令人费解””的作业,无疑为我们开启了培养这些能力的大门。或许就在不久之后,当我们熟练运用这些能力时,才能真正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看清自己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收获的珍贵馈赠。
二、实践困境:项目作业的磨砺
大二的时候,我遇到了大学四年里最难忘的一次小组作业,这次作业让我真实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在于老师开设的电子创新课程中,每个小组都需要独立完成一个项目。我们小组经过慎重讨论,决定选择利用FPGA来实现曼彻斯特编解码功能。
项目启动后,我们迅速分工并着手编写代码。我负责核心的编解码算法模块,本以为凭借先前积累的知识能够顺利推进,可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代码编写完成后,我将其烧录到FPGA开发板上进行实际测试,起初就遇到串口助手窗口不显示数据的问题。我们逐一排查了“代码是否成功烧录到板子中”“串口进出口接线是否正确”“串口助手在电脑上能否正常运行”等问题,耗时两天,最终发现是串口助手在电脑端的设置问题导致其无法正常使用。解决这个问题后,我们本以为代码逻辑正确就能轻松实现编解码功能。可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一是串口调试助手中显示的编码结果错误百出,与预设的编码规则相差甚远,我反复检查代码逻辑、调整算法参数、尝试不同编码方式,结果依旧不理想;二是接收数据时串口存在明显延时,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系统几乎无法正常工作。面对这些棘手难题,我绞尽脑汁查阅大量资料,却依然毫无头绪。眼看着离提交任务的截止日期只剩一周,项目卡死在各种问题中,仿佛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
无奈之下,我硬着头皮向助教学长求助。从那以后,实验室几乎成了我的生活重心——除了上课,我几乎整天泡在实验室调试代码、分析数据,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在学长的耐心指导下,我先用Vivado软件的仿真功能检查代码,发现编码模块中时钟信号处理存在偏差,导致编码后的数据本身就已出错。修改代码且仿真结果无误后,学长才让我进行硬件调试。通过Vivado软件观察信号实时波形,我们又发现在解码模块中,由于未充分考虑信号时延特性,导致接收数据无法正确解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再次修改代码并优化了数据传输方式。尽管修改后的代码仍存在一些小问题,但为确保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多次验证,还编写专门的测试程序对系统进行了全面功能测试。经过整整一周的艰难调试,我终于在提交任务的前一天成功完成项目。当看到串口调试助手中正确显示出编解码结果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烟消云散,心中满是成就感和喜悦。
这段经历让我在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也让我深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差距。过去,每当遇到难题,我总是习惯独自硬扛,这种单一的解决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常常难以奏效。如今,我学会了正视自己的不足,主动且虚心地向他人求助与学习。以学长为例,从他身上,我就学习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逐一地排查问题、多角度验证假设以及灵活运用工具等。这段经历更让我深刻领悟到“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的人生哲理。每一次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都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也让我明白,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迎来转机。或许,解决困难的关键,就隐藏在你即将失去坚持勇气的那一刻之后。
三、评价迷思:分数之外的成长
入学伊始,学院便始终秉持“不唯成绩论”的理念,引导我们不过度执着于排名,而是将重心放在自身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教育模式正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一到考试就容易发挥失常的学生而言,摒弃以一张试卷定高低,转而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无疑更契合我的需求。然而,对于早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的我们来说,想要真正适应这种全新的考核模式,并非易事。在完成小组合作作业、个人项目考核时,尽管我竭尽全力,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也让我在“保研”之路上充满了不自信。
直到走进面试考场,接受各院校老师的考核,我才豁然开朗。老师们更关注我从基础课程中汲取的知识,以及在项目作业和科创比赛中掌握的技能与积累的经验。在大连理工大学的面试中,老师要求我详细讲述大二暑期在学校的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参与水下机器人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经历。我从理论学习起步,分享与队友协作搭建ROV的过程,以及在学长帮助下烧录代码调试螺旋桨转速、开展下水实验的细节,最后总结出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和设计试验全流程有了深入认识,还显著提升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浙江大学的面试中,老师则聚焦于我当时正在参与的学院项目制课程——“水下多体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建模”。我详细阐述了与指导老师探讨项目规划、查阅总结文献、梳理研究流程的过程:依据前辈经验绘制研究流程图以推进研究,并介绍了取得仿真成果和结论的全过程。同时,我还分享了在研究遇阻时,如何积极探索各种解决方法以及调整心态的过程。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收获了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
在旁人眼中,我这段保研经历的结果是幸运的,是开心的。但在我眼中,这段保研经历最宝贵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那些与各院校导师面试交流的珍贵机会。这些交流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也让我明白,院校导师在评估学生的时候,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学生在大学三年里所养成的学习习惯、所收获的技能,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应对策略和心态调整能力。而且,这段经历还让我实现了自我突破。我勇敢地面对了那个不太优秀的自己,勇敢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我学会了在挑战里找机会,在困境里坚定信念。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只要勇敢一点,你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
在未来学院,那些看似独有的“烦恼”,实则是学校与学院给予我们的特别呵护——这里不在意分数与排名,而是引导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学术本身与能力培养。海洋物理交叉课程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尽早窥见学术前沿的璀璨风景;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作业的模式,则像一把钥匙,助力我们更快完成思维转换——毕竟学术研究从来不是独行路,团队协作的智慧往往比单打独斗更具力量。这些“烦恼”实则是成长路上的甜蜜馈赠,若能在当下悉心破解,必能化作未来前行的坚实阶梯。转眼便要告别校园,开启新的学习征程,在这个时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特别感谢于涛老师、赵文辉老师、孙延超老师、李铁磊老师等,在我学习和参与科创的日子里,一直用关怀和指导照亮我前行的路;深深感谢张勇刚老师、穆琳琳老师和杜禹佳老师,在我学习迷茫、生活遇到选择时,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帮助我明确方向;也非常感谢在学习和科创各个阶段无私帮助我的学长学姐们,你们分享的经验和给予的热心帮助,让我每一段探索的路都充满温暖和力量。此去经年,愿带着这份感恩与积淀,在新的征途上勇敢前行,不负师长期许,不负青春时光。